心理文章

<五分鐘弄懂> 為何當父母的需具備忍受孩子哭鬧的能力

  • 2017/10/27
  • 梁皓欣 心理師

五分鐘弄懂  為何當父母的需具備忍受孩子哭鬧的能力

這篇是聽聞一個朋友令人嘆息的遭遇而寫,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。 那個朋友是個五十幾歲的媽媽,有個快三十歲的兒子,兒子大學畢業後不斷地跟她要錢去創業當老闆,兒子每次創業失敗後,就又跟她要錢,然後又創業又再失敗,大約是想做什麼就去跟媽媽要錢,沒有去該行業歷練過摸熟各種創業需要的能力與條件,也沒有進行嚴謹的評估,然後錢花了失敗了,再找媽媽拿再進行下一次的創業。 多次這樣的循環之下,媽媽的錢被拿光了,開始拿不出來,而兒子跟媽媽要錢的手段也越來越激烈......

 事實上生活周遭很容易看到這樣子的親子關係,孩子用哭鬧/吵鬧不斷跟父母要東西與逃避責任,然後父母心理覺得不對但又不自主地不斷給,資源有限,同時孩子也不斷失去成長以及養成獨立自主能力的機會...

嬰幼兒在身體或心理不舒服的時候,經常會有哭鬧反應,有愛的父母會感同身受,因此者往往會即刻處理,試著做些什麼讓孩子好過一點,比方說當孩子跌倒了痛哭流涕,我們心裡會很不捨,會關注他抱他安慰他,甚至會給一些『好的東西』(對孩子來說是喜歡的東西,像是糖果餅乾之類的零食...),時間久了,孩子也就可能會學會『哭鬧』等於『獲得好處』。此外父母也會很容易以為孩子哭鬧等於孩子正在受苦。

在成長的過程,孩子得開始去面對一些自己的責任,並且學著面對挫折後的不舒服,孩子在這個時候也很容易會有哭鬧反應,父母親如果此時處理不好,慢慢地有些小朋友原本學會的『哭鬧』等於『獲得好處』,會進化變成『哭鬧』等於『獲得好處』以及『逃避不舒服』(逃避責任與挫折等等)

哭鬧也會不斷進化(年紀大到一個程度後叫吵鬧,因為不是用哭的了),也會因為父母處裡不當而越來越激烈,比方說小一小二不做功課可能會是用哭的,小三小四可能是用哀的,更大一點可能直接就不寫,如果被要求就又哀又發脾氣,更大一點可能用哀的來要那個年紀不需要給他的東西(例如國中生要機車),要不到就發脾氣與哀混和出現,再更大一點可能吵鬧的手段變成對自己的人生擺爛或自我傷害(讓自己的某些方面變得很糟糕來讓父母不舒服而屈服),甚至是威脅自殺,有的吵鬧甚至是演變成對家人家暴。另一方面,隨著成長,用吵鬧來要的好處與迴避的責任也經常是越來越大,6歲時吵著要冰淇淋,這在16歲時大概不會發生,可能是吵著要PS4或哀鳳了,逃避的責任也是。

那當父母的哪個地方處問題才會演變成這樣呢? 因素很多,但往往有一個基本因素是『無法忍受孩子的哭鬧/吵鬧』,這會使得當爸爸媽媽在孩子哭鬧/吵鬧當下急著處理,並且很容易落入處理的目的是『平息孩子的哭鬧/吵鬧』,以及無法想到長遠的教養目標。

有這樣的問題嗎? 找個心理師協助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