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文章

被排擠的小孩

  • 2016/05/19
  • 梁皓欣 臨床心理師
  人類是需要朋友的,而且早在兒童期的時候就需要了。兒童期是相當容易形成友誼的時候,也是養成社交能力的重要時期。這個階段人與人之間常會因一些制度(比如就學)而被聚攏在一起,並且彼此間的利害衝突並不大(不過第一名只有一個,所以厲害的老師會創造很多種類的第一名),所以很多機會跟同儕一起進行一些事情,一起玩、一起做作業、一起打掃、一起探險...,兒童有很多機會與同儕發展出相互的情感以及互惠的默契,大概就是我們說的友誼了。

  然而,有一些小朋友卻沒有發展出同儕友誼,他們可能是被排擠的,或者被忽略的。在這邊得先澄清,被排擠與被忽略並不一樣,其原因不大一樣,結果也不盡相同。被排擠的小朋友遭受到的是同儕主動的拒絕以及不友善的行為,被排擠則是同儕忽略他,當他不存在。例如下課一夥人要打籃球了,被排擠的小朋友大概會被要求走開、不要跟來諸如此類的,大家可能會瞪他甚至惡言相向,而被忽略的小朋友則是不受邀請,同儕不會有什麼主動拒絕或攻擊的行為。被排擠的小孩除了自身的人際關係需要難以滿足之外,情緒上很容易忿忿不平、出現挫折感、並且存在社交焦慮,此外也由於缺乏親和性的同儕互動,可以預見的是,長期下來,被排擠小朋友的交友能力以及人際互動技巧大概不會發展得多好(沒什麼練習機會嘛),而進一步阻礙了後續的人際發展。

  事實上,同儕人際關係佔兒童青少年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,如果被同儕排擠,不僅影響後續的身心發展,日常上這樣的小朋友容易悶悶不樂、學習效能降低、並且不喜歡去學校甚至拒絕上學等。

  話說回來,那些小朋友容易被排擠呢?一般來說,如果是個人因素而被排擠,換環境之後,幾乎也會是這樣的結果。被排擠的小朋友常見的特徵有幾點:
1. 易怒且衝動控制差,因此容易出現攻擊行為。
2. 容易干擾他人,並且不容易遵從遊戲規則。
3. 缺乏友善的社交行為,很少有分享、表達善意與支持、合作互惠等行為。
4. 與同儕在一起時經常呈現不愉快的狀態,或者迴避與同儕的互動。
5. 容易出現對該年紀而言明顯不成熟的行為舉止。

  上述的特徵如果已經持續一段時間了(簡單地說,如果孩子已經被排斥一段時間了),便表示可能這些特徵已經自動化了(例如已經很習慣易怒了),那就不容易是家長老師的要求或訓斥可以處理了,便需要一些比較不一樣的方法來消除這些特徵,而越被嚴重排斥的小朋友,具備的上述特徵會越多並且越明顯,也就越需要透過心理治療的方式的協助調整了。